海洋能源網獲悉,近日,在海南省儋州市北部海域的申能海南CZ2海上風電項目現場,上海建工康益海工公司承建的首回路海纜保護管成功進孔入海。這條直徑813毫米、長達1650米的“鋼鐵長龍”穿越巖土交錯地質破土而出,標志著國內海上風電行業(yè)最長距離陸對海定向鉆回拖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上海建工的海纜敷設技術水平再上新臺階。
申能海南CZ2海上風電項目由上海建工基礎集團旗下康益海工公司與江蘇亨通高壓海纜以聯(lián)合體形式承建,涵蓋35kv與220kv海纜的采購及敷設施工。作為海南省“十四五”期間首批獲批的海上風電項目之一,它位于水深15-25米的海域,規(guī)劃總容量1207兆瓦,其中一期工程規(guī)劃容量603兆瓦。
該項目全面投產后,每年可為電網輸送約38.2億千瓦時的清潔電能,節(jié)約標煤115萬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約1.4萬噸、二氧化碳排放約299萬噸,滿足約200萬個三口之家一年的用電需求,為海南自貿港及“清潔能源島”建設提供強勁的綠色動力。
定向鉆回拖技術解析
定向鉆回拖技術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地下穿越施工方法。其核心在于精確鉆孔至目標位置后,將管道沿孔拖回,實現無開挖作業(yè)。這種方法不僅有效保護了土地資源,還顯著提升了施工效率。在石油、天然氣輸送管道、水利設施,尤其是城市基礎設施如自來水管網、污水管理系統(tǒng)及電纜通信布局等領域,定向鉆回拖技術展現出獨特優(yōu)勢。它有效避免了傳統(tǒng)開挖所帶來的交通堵塞、環(huán)境破壞等問題,縮短了工期并降低了成本。
在申能海南CZ2項目中,海纜登陸段采用非開挖定向鉆的方式敷設至海陸纜轉換井內,設計定向鉆穿越長度達1650米,創(chuàng)下國內海上風電行業(yè)最長距離的陸對海定向鉆記錄。定向鉆平面間距4.5米,共兩回路,海纜保護管為Q355B材質的鋼管,外徑813毫米,壁厚20毫米。定向鉆岸側入土段先是經過170米破碎玄武巖層,接著依次穿越凝灰?guī)r、粘土、淤泥等復雜地質。
建設過程中,面臨管徑大、距離長等挑戰(zhàn),加之出土點水深26米、潮急浪大,陸地段淤泥、粘土、球狀火山巖交錯,以及管道預制長度受限等難題。但基礎集團“非開挖建造技術研究中心”和上海市住建委“海上風電場海底電纜敷設工程技術創(chuàng)新中心”的科研團隊迎難而上,充分發(fā)揮地下工程和海工工程領域的強大施工技術實力,完成多項關鍵工藝創(chuàng)新,保障了長距離陸對海定向鉆穿越的順利完成。
康益海工的發(fā)展與展望
近年來,隨著海上風電清潔能源的蓬勃發(fā)展,康益海工在海纜敷設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近10年間,其參與了國內50多個海上風場的海纜敷設工程。在工程推進過程中,康益海工不斷研發(fā)創(chuàng)新,相繼推出了動力轉盤接纜工藝、動力定位敷纜工藝、超長距離登陸施工工藝,還探索了1000米水深下光纜的敷設工藝,施工技術已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展望未來,康益海工將持續(xù)提升自身技術實力,不斷攻克深遠海動力定位敷纜施工、ROV深水后挖溝作業(yè)、深水海纜后保護、深遠海大型鋪纜船開發(fā)等核心技術難題,逐步走向深遠海,為海上風電清潔能源的發(fā)展貢獻更多力量。